什么是摄影界最常讨论的话题?那无疑就是用光和构图了。
摄影大牛谈起构图来总是经验很老道。三分法,黄金分割,三角形构图,对称构图等等张口就来,但对很多初入摄影的人,往往会觉不明就里,懵懵懂懂。 
▲橡树摄影网@武汉晓刚
都说构图是照片的骨架,是用来撑起换面的。那它是怎么撑起的?为什么撑得起画面?这是什么样的构图?
构图越往深入讲,其实越为复杂和深奥。但是不用怕,今天我们将结合照片,一起从构图最基础的作用来分享这个话题。
一、引导视线
构图的基础作用,是主动地引导观众视线。目的是让观者首先注意“该注意的的地方”,从而表现出照片画面传达的思想。
文字解说太过苍白,我们举例来说明。
先看这张照片:

看到这张照片你会第一眼注意什么?因为色彩和纵深角度的关系,我想很多人注意到的大抵都是远处穿破云层的彩霞。
那如果稍微改变一下你看的这个画面,大家的视角立即就会完全不同,不信?看下面这幅照片:
这次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?应该首先是海螺之后才是穿破云层的霞光。
实际上,你在欣赏这张照片的时候,你分了两个步骤,也就是说,画面拥有两个层次。
而摄影师可以通过他的构图,来影响观众的观测顺序和观测层次,这就是“构图能主动引导观者视线”。再举个例子↓:

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,是在哪儿呢?
我想,大多数人的视线应该都是停留在花海与天空的交界处。往画面纵深看,是人看图时的固有习惯。
如果改动一下,在花海中加上一条小径呢?

这时候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是在花海中的小径,然后顺着小径延伸到天边。
通过上述例子,大家可以感受到构图就是摄影师的武器,通过构图可以告诉观者:你应该这样看。
无论是前景构图,延伸线构图,透视构图或者渐变构图,实际上都是在起着这样一个作用:主动引导观众视线。
二、表达不同情绪
同样的内容,不同的构图,能表达出大不相同的画面情绪。
还是举例说明吧,请看下图↓: 
这个画面表现的是安静、祥和的美好氛围。
再看这一幅↓

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是不稳定、不安定感。
画面内容几乎没有变化,但下图采用了倾斜构图,加剧画面不稳定性,从而影响人的心理,这就是构图的第二个作用:传达情绪。
你要告诉观者:我这幅图片想传达的是喜悦,是悲伤,还是落寞。画面内容是情感的一部分,而构图亦是如此。
再举一个例子,看看这幅图↓:

这幅图就是纯风景,表达的是自然的美,没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。
而如果在画面中加进一个小小的人呢?

虽然只是加进了一个小小的人,却能迅速吸引观众的视觉焦点,而且还营造出一种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的意境。
你到底是想要记录自然之美,还是表达寂寥的感觉?构图可以帮你。
三、分清画面主次
有时候,仅仅告诉观众“该怎么看”还不够,我们还要告诉他们:注意了,我的这幅作品的主角是这个!
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。
大家随便浏览一下这张图片,然后回想一下画面留在你脑海内的东西: 
闭上眼睛几秒钟,不要看图,回忆一下你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?
我想,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盆左下角的花草,然后是大环境(准确的说是画面后方的那把伞)。
稍微改动一下,再看看: 
留在大家脑海内的东西应该只有两样:一盆花草,和另一盆花草。
你是愿意人们记住整个大环境呢,还是下午大家只记住这两盘花草呢?
这完全由摄影者决定,也就是说,你能通过构图去决定你的主次内容,让观者记住哪些信息,然后过滤掉哪些信息。
看了上述这些构图,你需要去想的:我是要引导观者去看图,还是想要告诉观者这幅图的主角,或者是想通过构图向观者传达情绪。
当你选中其中一个或数个效果的时候,你再去想具体的构图方法。比如说,通过引导线构图来移动观者视线,通过三分法来平衡主次角色,或通过倾斜构图来表达强烈情绪等等。

用三分法构图能有效平衡画面的主体和陪体。
总而言之,构图实在是博大精深,但当你知道你想要的效果是什么的时候,比掌握一万条具体的构图法则都来得重要与容易。
最后还要说一句,有有人问,“哪种构图最好呢?”这种问题其实毫无意义。
构图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当构图应用于具体的景象时,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效果,关键看这种效果是否满足我们的拍摄需求。
一句话,没有最好的构图,只有最合适的构图。
图源|网络*本文内容整理于知乎,作者叶明。 |